2015年是名副其实的“并购之年”,从今年情人节当天滴滴、快的宣布合并开始,这股“在一起”的并购潮席卷了包括TMT、在线旅游、地产等多个行业,这背后是行业的发展需求使然,也是一场场投资人和资本的博弈。
中国企业并购“荷尔蒙”创新高
2015年伊始,从阿里斥资5.9亿美元入股魅族,滴滴与快的在情人节高调宣布在一起,到最近的阿里宣布收购优酷土豆等等,各种大大小小的并购交易,冤家变亲家的剧情反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再创新高,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升至305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6%,创下上半年交易总额的最高纪录,境内并购、海外收购及欧洲境外并购总额均刷新纪录。
为什么今年并购交易如此频繁?对于喜欢买买买的女人,老公们总是劝诫“冲动是魔鬼”;对于中国公司而言,更频繁的并购是否有益于公司成长和股东回报的提升呢?
并购荷尔蒙指数飙升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境内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32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8%,也创下有史以来上半年并购交易的最高纪录。其中,高科技行业境内 并购交易额已达536亿美元,较2014年上半年增长212.3%,占据境内并购总额的23%。除金融、房地产和零售行业以外,中国大多数行业的上半年国 内并购交易总额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这三个行业的降幅分别为41.5%、2.5%和1.9%。
“今年以来并购交易创新高与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 发展阶段等相关。”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王丹青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美欧地区的历史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经济形势平缓或低迷的时候,往往是并 购交易的好时机,这时期企业间的并购交易也会更频繁。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下行调整的波动中,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说,这时并购交易的性价更高,是促进并购交易 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王丹青认为,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型企业的“马太效应”也开始显现,比如BAT向多个领域并购延伸,构建互 联网产业的生态圈与产业链。同时,很多行业也是以规模取胜,所以不少企业采用并购整合的方式,扩大规模效应,比如滴滴、快的的整合、大众点评与美团的整 合,这些同质企业的整合有利于企业降低烧钱成本。
从不同行业的并购活跃度来看,德勤合伙人张天兵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近两年来中国 经济转型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互联网对零售分销、物流等带来的变化,以及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大型平台公司规模地位确立,加速构建生态系统,通 过并购的方式更快实现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的融合,带来的结构转型变化和行业变局。因此,互联网与高科 技行业成为并购最活跃的领域。
相比而言,金融、房地产和零售行业,一方面如零售本身行业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如房地产商业模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并购带来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因此并购活跃度较低,但是张天兵认为,未来零售业与互联网业的相互整合并购或许成为较活跃的方向之一。
除了国内并购交易,中资海外收购交易总额达44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0%,为2008年(602亿美元)以来上半年交易总额的最高纪录。 其中工业行业交易总额为1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7.4%,占2015年上半年中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30.3%。金融行业与房地产行业占比分别为22.7%和15.4%。
“企 业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和中国政府鼓励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长的重要原因。”王丹青认为,当然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更便宜,中国企业能以更低的价格购 买到海外资产也是促进因素,现在人民币虽然贬值,但企业大都从自身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人民币贬值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有限。
并购高手也是股东回报高手?
冲动是魔鬼。那么对于公司而言,频繁的并购是否有益于公司成长和股东回报呢?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贝恩的全球研究显示,无论从全球还是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并购频率较高和交易规模较大的企业,整体而言表现更为出色。
贝恩公司大中华区兼并收购业务主席杨奕琦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与从未开展并购交易的企业、较少进行规模并购的买家、较少进行小规模并购的选择补缺型 企业相比,经常进行规模性并购的企业在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表现更胜一筹,且经验丰富的买家在收入和利润增长率上也显著快于那些仅依赖于有机增长的企业。
当然,并购成功的前提要素是,一是要有清晰且差异的并购战略,二是要有明确而周全的交易主题,三是要有充分严谨的尽职调查,四是要有主动且有侧重点的整合。
“企业的并购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来确定,比如金融行业,现在并不是一个扩张发展的好时机,但是高科技行业,如果不将并购作为选项,可能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张天兵对记者表示。
对于并购热潮,杨奕琦也认为,企业应该保持冷静,一方面,要以清晰的逻辑来寻找并购目标,并对于并购战略如何在区域或整体上提升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是能 帮助进入新市场,拓展渠道、增加市场份额、获取新用户,还是能帮助上下游整合,提供稳定供应,抑或是能帮助加快进入某市场的速度,节省初期研发的投资与时 间等。另一方面,能清晰地勾画出价值创造蓝图并着手整合最关键的方面,判断并购类型(范围或规模)对整合产生的影响。
虽然中国企业的并购整合能力有所进步,但张天兵认为,与国外一些企业相比还不够成熟,在并购后管理方面,相对而言,阿里并购优酷土豆这种平台接入型并购,整合相对容易,但美团与大众点评这类同质企业收购,合并后的管理则面临较多挑战。
寻找新增长点的BAT和坐不住的投资人
10月17日傍晚,朋友圈几乎被阿里收购优酷土豆的消息刷屏,从年初情人节打车领域的寡头滴滴和快的合并开始,类似的“合并同类项”就像泄了闸一样不可阻挡。
穿插在这些行业老大和老二的合并案中,BAT巨头的大手笔投资层出不穷,像阿里和苏宁近300亿元的“世纪联姻”恐怕将是2015年的高峰。
行业“721格局”(市场份额占比)难成,坐不住的投资人从中撮合,BAT为寻找创新业务和新增长点而多领域下赌注式地疯狂布局。
“721格局”难成,只好联姻
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成立新公司,滴滴、快的合二为一,这背后投资人的意志不可小觑,有些时候投资人甚至站到了公司创始人的前面,左右着后者独立上市的规划。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在10月15日的第二届网易未来科技峰会上说,一个行业竞争到最惨烈的时候,一定是老大和老二联合起来,这是公律,美国的商战历史也揭示了这个道理。如果老大老二一直亏钱打下去,资本会失去耐心。
毫无疑问,美团点评、滴滴快的,在合并前面临的都是这个局面。行业“721格局”,双寡头长年维持在5∶5或4∶6的市场份额比例,持续烧钱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
中欧国际商学院的陈威如教授在今年3月份的中欧课堂上分析说,打车软件市场难以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什么叫赢家通吃?就是行业老大的市场份额至少在70%、 80%以上,也就是常见的721格局。但滴滴和快的在合并前一直是五五开,持续烧钱补贴让投资人打水漂的同时,很难打赢对手,最后只能接受合并的现实。
具体来说,赢家通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跨边网络效应很强;二是同边网络效应很强;三是转换成本高。拿打车行业举例,打车软件平台的使用者一边是乘客,一边是司机,一方使用者人数增加,都会吸引另一方选择该平台,即跨边网络效应很强。但司机与司机、乘客与乘客之间分别存在抢单等竞争关系,同边效应弱;且无 论对于司机还是乘客,从滴滴平台转到快的平台上的转换成本并不高,所以打车行业难形成赢家通吃,在背后投资人的推动下,合并顺势而为。
同理,餐饮O2O领域也存在这个特点,“721格局”迟迟不能出现,创始人的豪情被投资人和现实所左右。但像点评和美团合并后如何取得像大众点评CEO张涛所说的1+1>2的效果,目前还并不明朗。
寻找未来新增长点
以BAT为首的投资案例是另一条线,其中规模较大的包括阿里283亿元入股苏宁、45亿美元“买断”优酷土豆;5.9亿美元入股魅族;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8.3亿元收购电影票出票系统提供方粤科软件;京东2.5亿美元+1亿美元资源投资途牛等。
与眼花缭乱的公司战略投资相伴随的,是私募及创投等机构财务投资的火热。普华永道中国TMT行业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认为,在证券市场及新三板市场所带 来的巨大财富效应的影响下,TMT行业投资近几年一直是总体行业投资的热点,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2015年上半年均创2012年以来历史最高。
对于BAT等大公司或行业翘楚来说,投资并购的总体思路聚焦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通过横向布局寻找未来新的增长点。以最近阿里收购优酷土豆为例,立竿见影能 够实现的合作就有三个领域,一是优酷土豆全程直播双十一晚会,其间会有大量的品牌曝光与视频广告出现,视链技术下的“边看边买”电商新体验将首次大规模引 入双十一;二是优酷通过采用阿里云CDN技术降低视频分发成本;联合产业链前端的阿里影业提升版权溢价能力。
而在数据方面与阿里妈妈的对接将是更深远的合作,双方数据互通,通过对用户画像做精准营销。上周末京东联手腾讯发布的“京腾计划”,在数据交换基础上探索新电商营销模式的举动,也与此类创新相似。
影业、娱乐、大数据、健康、本地服务,这些是阿里在电商之外的未来新增长点,未来的战略投资势必会紧密围绕这些外延展开。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