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10月底,新三板市场有221家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82家公司公告对外收购,合计进行并购重组的公司占挂牌公司总数的将近十分之一,比2014年36家公司的并购扩大了8倍有余,并购金额约300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近10倍。可以认定,2015年是新三板市场的并购元年。这主要因为:
首先,新三板市场得到各路并购资金和并购机构的广泛关注。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和过往的2013、2014年比较有了几何级数的增加,新三板的并购已经不是零星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新三板并购市场已经成为一片蓝海。
第二,新三板市场的并购已经具备并购交易的所有形式和要素。和2013、2014年相比,新三板不单成为主板上市公司的并购池和选秀地,而且新三板公司开创了对主板上市公司的并购;新三板公司并购支付不再和2014年一样单一使用现金,而是开始换股,甚至采用换股加现金的形式。2015年新三板公司被借壳也常有发生,并不稀奇。
第三,新三板并购市场的法律体系基本成熟,并体现出优势。2014年6月27日,证监会发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新三板企业参与并购重组创造软环境。两个办法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并购行为在自愿要约价格、支付方式及履约保证能力方面给予了适当的放宽,增加了自主性及操作的灵活性,同时也丰富了支付手段,放开了“优先股”及“可转债”等支付方式
2015年,新三板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有着自身的逻辑。
首先是基于市场自身2年来的积累和不断发展。2013年。新三板扩容,伴随2014年发展,新三板的并购也开始萌芽和起步,但和日益成熟的主板并购市场比较,整体晚了2年。2015年新三板并购市场的成熟与主板市场并购行为的火爆有密切的联系。2014、2015年上市公司的并购数量和金额急速增加带动了新三板并购业务的成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场并购共计3200单,并购金额1.86万亿元,其中通过证监会核准280单,仅占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总数的9.6%,交易金额4124.8亿元,占总金额的28.5%。2015年截至10月12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有3933单并购重组案例发生,其中已经完成的并购重组则共计1374单,正在进行中的则总共有2463单,而已经宣告失败的案例则达96单。全民并购直接带动了新三板并购市场的发展。
其次,新三板的估值优势。随着2015年4月行情的黯淡和6月开始的股灾一路下行,目前整体PE约35倍,和主板市场比较仍有巨大的价差和一定的套利空间;
第三,新三板公司数量剧增,为产业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新三板公司已经是上海市场的3倍和深圳市场的2倍,超过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30%。没有挂牌同时合乎作为被并购标的的公司越来越少。由于国外市场的不熟悉,寻找海外标的也存在各种困难;过于早期没有业绩的公司又不合乎并购方的要求,因此新三板市场虽然和过往比较,并购的成本提高了,但是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不得不将新三板市场作为重要的并购战场。
总之,2015年新三板并购市场开始体现出它发展的特点,逐步成熟,并发展全国并购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